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最早對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A)
A.馮桂芬 B.馬建忠 C.王韜 D.鄭觀應
2.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建立的新式海軍的主力是(B)
A.福建水師 B.北洋水師 C.南洋水師 D.廣東水師
3.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近代軍事企業是(B)
A.馬尾船政局 B.江南制造總局 C.天津機器局 D.湖北槍炮廠
4.1898年,為對抗維新變法而發表《勸學篇》的洋務派官僚是(C)
A.李鴻章 B.左宗棠 C.張之洞 D.劉坤一
5.戊戌維新時期,維新派在上海創辦的影響較大的報刊是(D)
A.《萬國公報》 B.《國聞報》 C.《湘報》 D.《時務報》
6.戊戌維新時期,譚嗣同撰寫的宣傳變法維新主張的著作是(D)
A.《新學偽經考》 B.《變法通義》 C.《日本變政考》 D.《仁學》
7.在武昌起義前夕的保路運動中,斗爭最激烈的省份是(C)
A.湖南 B.湖北 C.四川 D.廣東
8.1911年4月,資產階級革命派在黃興帶領下舉行的起義是(B)
A.惠州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鎮南關起義
D.武昌起義
9.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是(A)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華民國約法》
C.《欽定憲法大綱》
D.《中華民國憲法》
10.1913年,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斗爭是(A)
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
C.護法戰爭(南京自考網上傳)
D.北伐戰爭
11.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人是(B)
A.陳獨秀
B.李大釗
C.陳望道
D.毛澤東
12.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運動是(B)
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國民會議運動
D.五卅運動
13.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學成立的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社團是(D)
A.新民學會 B.覺悟社 C.互助社
D.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的起點是(A)
A.香港海員罷工 B.安源路礦工人罷工
C.京漢鐵路工人罷工 D.省港工人罷工
15.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制造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的(C)
A.中山艦事件 B.整理黨務案 C.四一二政變 D.七一五政變
16.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性質是(B)
A.私人壟斷資本主義 B.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私人資本主義 D.國家資本主義
17.1931年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是(A)
A.毛澤東 B.周恩來 C.項英 D.王稼祥
18.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內出現的主要錯誤傾向是(B)
A.“左”傾盲動主義 B.“左”傾冒險主義
C.“左”傾教條主義 D.右傾保守主義
19.1928年12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是在(C)
A.古田 B.永新 C.井岡山 D.瑞金
20.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結束長征并同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于(D)
A.四川懋功地區 B.西康甘孜地區
C.甘肅會寧、靜寧地區 D.陜北吳起鎮
21.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的侵占中國東北的事變是(A)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八事變 C.七七事變 D.八一三事變
22.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策劃建立的傀儡政權是(B)
A.偽“華北自治政府” B.偽“滿洲國”
C.偽“中華民國維新政府” D.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23.1933年5月,在張家口領導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國民黨愛國將領是(D)
A.蔡廷鍇 B.蔣光鼐 C.李濟深 D.馮玉祥
24.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的確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會議是(A)
A.瓦窯堡會議 B.洛川會議
C.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D.中共六屆七中全會
25.1945年8月至10月,國共雙方就和平建國問題舉行的談判是(B)
A.西安談判 B.重慶談判
C.南京談判 D.北平談判
26.1948年4月,毛澤東系統闡明中國共產黨土地改革總路線的著作是(C)
A.《新民主主義論》
B.《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C.《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D.《將革命進行到底》
27.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后,我國在經濟上處于領導地位的是(D)
A.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B.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C.合作社經濟 D.國營經濟
28.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時間是(C)
A.1949年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29.新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是(A)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沿海工業
C.優先發展輕工業
D.優先發展內地工業
30.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標志是(D)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C.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D.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31.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先后頒布的重要文件有(CD)
A.《原道覺世訓》
B.《十款天條》
C.《天朝田畝制度》
D.《資政新篇》
32.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舉辦的洋務事業主要有(ABD)
A.興辦近代工業
B.建立新式海陸軍
C.推行預備立憲
D.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
33.遵義會議集中解決的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是(AC)
A.軍事問題
B.政治路線問題
C.組織問題
D.思想路線問題
34.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ABCD)
A.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消滅革命力量的企圖
B.把革命大本營轉移到西北,為迎接抗日救亡新高潮準備了條件
C.保存并錘煉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力量
D.播撒了革命火種,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35.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是(ABCD)
A.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
B.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
C.加強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D.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36.1956年至1957年,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取得的理論成果有(BCD)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論十大關系》
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D.《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37.1956年,中國共產黨在整風運動中反對的錯誤傾向是(ACD)
A.主觀主義 B.自由主義 C.宗派主義 D.官僚主義
38.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實現(ABCD)
A.農業現代化 B.工業現代化 C.國防現代化 D.科學技術現代化
39.1961年,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制定的關于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是(ABCD)
A.調整 B.鞏固 C.充實 D.提高
40.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毛澤東提出的對待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方針是(ABCD)
A.百花齊放 B.古為今用 C.洋為中用 D.推陳出新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1905-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論戰的意義是什么?
答:意義: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1907 年《新民叢報》不得不宣告停刊,論戰以革命派的勝利告終。經過這場大論戰,進一步劃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實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壯大。
42.北伐戰爭直接打擊的目標和戰略方針是什么?
答:北伐直接打擊的目標是北洋軍閥,主要有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勢力。國民革命軍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北洋軍閥中最薄弱的一環––––吳佩孚的主力,爭取張作霖、孫傳芳兩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中立;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后,再引兵東向,消滅孫傳芳部;最后,北上解決實力最為雄厚的張作霖部。
4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實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依靠本國人民團結抗戰,也爭取國際援助。這就是打敗日本侵略者,贏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4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規定的新中國經濟工作方針是什么?
答:(1)“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
(2)國家應調劑國營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45.1952年我國開展的“五反”運動的內容是什么?
答:五反是指: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經濟情報。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怎樣認識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
答:所謂半殖民地是指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租界和勢力范圍,但是又有一個清政府為名義上的國家統治者;所謂半封建社會,是指統治者為清政府,可是它的很多政策決定都受制于西方列強,凡事要看對方的臉色,事實上就是主權淪喪但又不是完全的淪喪,這點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英國完全的殖民地,主權徹底淪喪。它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著顯然的優勢。
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并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軟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對于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的。
三、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在淪陷區,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及其傀儡的統治。
四、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并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的力量。在淪陷區,則一切被日本帝國主義所獨占。
五、由于中國是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或半統治之下,由于中國實際上處于長期的不統一狀態,又由于中國的土地廣大,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六、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特別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大舉進攻,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
47.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
答: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一系列重大的決議。(1)全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全會全面糾正了自1957年以來黨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程度上發生的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重新恢復了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2)全會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3)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決定撥亂反正,并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4)從黨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來說,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綜上所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轉折,它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