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美學》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03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反映的是主體對客體的( A )1-37
A.體驗 B.詮釋
C.認識 D.反思
2.人生境界的特點在于個體內在性和( C )1-33
A.外在性 B.對象性
C.生成性 D.合成性
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在《美與物理學》中提到的“美”指的是( C )1-11
A.自然美 B.社會美
C.科技美 D.生活美
4.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認為藝術即( D )5-278
A.形式 B.符號
C.模仿 D.直覺
5.在藝術作品的諸層次中,直接指示、負載著意象世界的是( B )5-287
A.物質實在層 B.形式符號層
C.意境超驗層 D.意象世界層
6.各種藝術功能的實現必須通過( B )5-303
A.教育 B.審美
C.認識 D.娛樂
7.以下不屬于原始審美活動的是( D )2-109/111/116
A.器物裝飾 B.紋身
C.巖畫 D.戲劇
8.審美活動應當排除( B )4-226
A.情感因素 B.直接功利性
C.合目的性 D.現實意義
9.席勒認為人的游戲沖動產生于( A )2-93
A.生命力的盈余 B.性欲的升華
C.心靈的凈化 D.想象的自由
10.普列漢諾夫認為,審美得以在勞動基礎上產生的中介性因素是( C )2-101
A.勞動的價值 B.生產的根本性
C.功利性的觀念 D.生產的可塑性
11.審美經驗把握和表現超驗世界的主要方式是( C )4-232
A.感知 B.推理
C.象征 D.比喻
12.提出“反思判斷力”這一概念的美學家是( A )4-268
A.康德 B.黑格爾
C.海德格爾 D.伽達默爾
13.藝術存在論研究的是( A )6-325
A.藝術的存在方式 B.藝術的認識方式
C.藝術的形態 D.藝術的起源
14.藝術創造的核心是意象的( B )6-310
A.表達 B.生成
C.物化 D.外化
15.不屬于天才的藝術創造力的是( D )6-316
A.藝術敏感 B.藝術技巧
C.靈感 D.記憶力
16.審美形態的二重性主要是指( D )3-127
A.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B.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C.變異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D.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17.作為一種審美范疇,優美表征著人在實踐活動中所達到的( B )3-140
A.超越狀態 B.和諧狀態
C.體驗狀態 D.享樂狀態
18.提出“游于藝”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是( B )7-364
A.莊子 B.孔子
C.老子 D.墨子
19.中國書法藝術所產生的意象類型主要是( C )5-293
A.喻象 B.仿象
C.抽象 D.興象
20.悲劇的美育效果主要在于( C )3-161
A.恐懼 B.震撼
C.凈化 D.悲傷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審美經驗的產生所依賴的主客體條件是( AC )2-73
A.主體具備審美修養與審美能力
B.主體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
C.客體具備某種獨特之處
D.客體具備某種合理之處
E.主體熟知和理解客體
22.審美經驗的三個階段是( CDE )4-259
A.構思階段 B.外化階段
C.呈現階段 D.構成階段
E.評價階段
23.影響接受者“期待視野”的因素有( ABCDE )6-335
A.文化基礎 B.審美趣味
C.藝術修養 D.想象能力
E.藝術敏感
24.審美形態的歷史性,主要表現在( AE )3-128
A.它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
B.它是多種審美因素的感性凝聚
C.它受到貫通古今的文化精神的制約
D.它表征著美在審美中生成的規則
E.它的內涵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的
25.關于美育功能的說法不準確的有( ABC )7-370
A.訴諸感性 B.形象直觀
C.潛移默化 D.化性起偽
E.怡情養性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26、27小題每題3分,28、29小題每題4分,共14分)
26.喻象5-293
答:
如果說興象是把“主體”熔鑄于世界中,滿足于“世界”的“自相”,喻象便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攝取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帶有極明顯的人工痕跡。
27.以美育代宗教說7-369
答:
美育具有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功能,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說。宗教也是訴諸人的心靈,追求完滿與解脫,但主要是減少人們現實的痛苦,鼓勵他們對來世充滿希望。而美育則是受審美對象感發,拓展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個性,追尋真實現世的幸福,不是虛無飄渺的來生。
28.悟6-339
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
29.審美需要2-49
所謂審美需要,就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審美需要是在人的勞動不斷深化的過程巾,隨著人的精神能力的發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新的充實和新的顯現。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0.簡述美學學科形成的三個階段。1-18
答:
美學思想從根本上說就是人類對自身與世界的審美關系和審美現象的反思,這種反思也是源遠流長的。從總體上看,這一源遠流長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或三個層次,即最先形成審美意識,其次是從審美意識發展到美學思想,最后由美學思想發展為獨立的美學學科。
31.簡述意象的生成。5-291
答:
“意”由“象”來負載,“象”由“意”來充實,二者合為一體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機械的相加或湊合,而是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情與景、內與外、質與文等在特定的審美狀態下的碰撞、滲透、交融、化合,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比如,讀一篇小說,首先接觸的是文字符號、潛藏于這些符號背后的內涵,漸漸地在讀者心中逗引出一種審美情感,這種情感的發生正喻示著主客體之間、思想與形象之間、情景之間、內外之間、質文之間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過程。
32.簡述審美對象形式規律的多樣統一性原則。2-82
答:
審美條件的各種物質因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組合規律,就是審美對象的形式規律。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人們曾總結出多種形式組合的原則,如整齊一律、均衡對稱、節奏韻律、對比調和等等。其中多樣統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規律。所謂多樣,是指審美對象的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物質因素在形式上的區別與差異,所謂統一,則是指審美對象各個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質因素在整體中彼此關聯、呼應、襯托、映照,從而有機融合的內在關系。“多樣統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中保持著內在血脈的一致性。
33.簡述亞里士多德劃分藝術形態的方法。6-324
答:
在西方美學史上,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方法曾經產生過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對現實的“摹仿”,因此,可以根據各門藝術摹仿的媒介、對象和方式的不同而對其加以分類。從摹仿的媒介來看,繪畫、雕刻等藝術用顏色、姿態來摹仿事物;音樂、舞蹈等則用音調、節奏來摹仿事物;而詩歌等文學藝術則用語言來摹仿事物。從摹仿的對象來看,有的藝術如悲劇摹仿比一般人好的人物;有的藝術如喜劇則摹仿比一般人壞的人物。從摹仿的方式來看,有的通過口述,如史詩;有的通過人物的動作,如戲劇表演。這種分類方式仍只是外在的和初步的。不能涵蓋所有的藝術形式也不能揭示各門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
34.簡述美育與審美活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7-358
答:
(1)聯系
美育與審美活動之間也同樣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審美活動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沒有審美活動,也就不可能有審美教育;另一方面,審美教育通過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喚起人追求美的無限熱情,又必然會推動審美活動的不斷發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審美活動與審美教育之間雖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我們卻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混同起來。
(2)區別
二者之間的區別主要是:第一、從活動的存在形式上看,審美活動是一種帶有很大隨意性的個人行力,它具有很強的即興性、偶發性等特點,而審美教育則是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群體行為,它是一個按照預先擬訂好的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審美培育的活動過程。第二、從活動的存在結構上看,審美活動是由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兩個因素構成,審美活動的現實發生,就是審美關系的確立和展開的過程,也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同時被建構、生成的過程。而審美教育則是由施教者、作為教育媒介的審美對象以及受教者三個因素構成,審美教育的現實發生,就是施教者以審美對象為中介與受教者有機結合的過程。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35.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云:“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試以這首詩為例,說明在審美經驗中情感對想象的影響。4-249
答:
在審美活動中,想象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沒有強烈的情感,也就沒有活躍的想象。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審美情感是審美想象的原動力。
(2)情感不僅是審美想象的動力,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審美想象的對象和內容。
(3)情感活動對審美想象的支配和調節,滲透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顯的情感色彩。
杜甫的名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
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該詩通篇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這種情感支配著作者的藝術想象,使作者創造出的藝術形象也打上了明顯的烙印。詩的最后兩句幾乎純粹是一種激情的宣泄,是情感的頂峰狀態為詩人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抒情主人公仿佛真的踏上了歸鄉的旅途。在這里,現實與幻想的界限已經完全泯滅了,而藝術家的審美想象和情感活動也就密切地交融在一起了。
36.為什么說悲劇感是痛感中的快感?請舉例闡釋。3-161
答:
悲劇審美形態在人的審美體驗上表現為悲劇感,悲劇感是強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獲得來自于悲劇對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揭示。在人的存在體驗中,在存在價值的實現中,正是人的存在價值的偉大與崇高,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審美愉快,使人能“以悲為美”、“化悲為美”。悲劇藝術形式是悲劇審美形態體驗的主要價值載體,因為作為人生存在有價值意義的、美好事物的毀滅是令人傷悲的。因此,現實中的悲劇不能作為直接的審美對象來欣賞,只能激起人的同情、義憤等倫理情感,迫使人采取嚴肅的倫理態度和實踐行動。這樣,現實的悲劇只在客觀上具有悲劇的審美性質,但它們必須以悲劇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成為人們審美的對象。
2012年4月全國自考《美學:00037》試題和答案:預覽 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