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現代文學史》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53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五四”文學革命開始于(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1919年
2.在五四文學革命運動中,提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的人物是( )
A.胡適 B.錢玄同
C.陳獨秀 D.劉半農
3.文學研究會的理論批評家有沈雁冰和( )
A.王統照 B.鄭振鐸
C.周作人 D.許地山
4.魯迅評價“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是( )
A.淺草沉鐘社 B.淺草社
C.沉鐘社 D.莽原社
5.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是( )
A.純樸 B.勤勞
C.敢于反抗 D.精神勝利法
6.“五四”時期對郭沫若思想影響最大的西方哲學是( )
A.泛神論 B.人道主義
C.無政府主義 D.馬克思主義
7.冰心的第一部詩集是( )
A.《兩個家庭》 B.《春水》
C.《去國》 D.《繁星》
8.現代最早對小說結構形式進行重大改革創新,被茅盾稱為“創造新形式的先鋒”的作家是( )
A.郁達夫 B.葉紹鈞
C.汪敬熙 D.魯迅
9.作為初期象征主義詩歌的探索者,李金發的第一部象征詩集是( )
A.《微雨》 B.《毀滅》
C.《昨日之歌》 D.《為幸福而歌》
10.朱自清發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長詩是( )
A.《蹤跡》 B.《毀滅》
C.《火把》 D.《北游》
11.茅盾描寫一幅濃郁江南水鄉風土人情味的風俗畫作品是( )
A.《水藻行》 B.《林家鋪子》
C.《鍛煉》 D.《春蠶》
12.老舍以中英兩個民族心理對比來剖析國民性的小說是( )
A.《二馬》 B.《老張的哲學》
C.《趙子曰》 D.《離婚》
13.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是( )
A.《新生》、《萌芽》、《滅亡》
B.《霧》、《雷》、《電》
C.《霧》、《雨》、《電》
D.《雨》、《電》、《雷》
14.中篇小說《少年漂泊者》的作者是( )
A.蔣光慈 B.柔石
C. 洪靈菲 D.茅盾
15.《豐收》、《電網外》、《火》等小說的作者是( )
A.柔石 B.葉紫
C. 沙汀 D.艾蕪
16.虎妞、劉四、小福子都出自老舍的小說( )
A.《離婚》 B.《駱駝祥子》
C.《四世同堂》 D.《鼓書藝人》
17.田漢藝術探索轉變期中最優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 )
A.《蘇州夜話》 B.《麗人行》
C. 《名優之死》 D.《盧溝橋》
18.現代作家中,始終稱自己是“鄉下人”的是( )
A.趙樹理 B.沈從文
C. 王魯彥 D.王統照
19.散文集《畫廊集》的作者是( )
A.李廣田 B.何其芳
C. 陸蠡 D.麗尼
20.曹禺劇作《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義是( )
A.資產階級的滅亡 B.封建階級的滅亡
C.知識階層的敗落 D.官僚買辦的滅亡
21.抗戰時期淪陷區主要的小說作家是( )
A.張愛玲、艾蕪、沙汀 B.師陀、蕭紅、巴金
C.錢鐘書、巴金、張天翼 D.張愛玲、錢鐘書
22.符合張天翼小說創作特色的是( )
A.富有喜劇色彩和諷刺性 B.有濃厚的懷鄉情調
C.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學 D.有濃厚的避世思想
23.丁玲小說創作的處女作是( )
A.《夢珂》 B.《莎菲女士的日記》
C.《阿毛姑娘》 D.《暑假中》
24.民族新歌劇的里程碑是( )
A.《逼上梁山》 B.《赤葉河》
C.《兄妹開荒》 D.《白毛女》
25.1943年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的女性作家是( )
A.丁玲 B.蕭紅
C. 張愛玲 D.蘇青
26.“七月”派中創作《饑餓的郭素娥》等小說的作家是( )
A.綠原 B.路翎
C. 魯蔾 D.阿垅
27.郭沫若為配合當時堅持抗戰、反抗妥協投降,創作了影響最大的歷史劇( )
A.《孔雀膽》 B.《虎符》
C. 《屈原》 D.《棠棣之花》
28.解放區最早出現的表現新的人民英雄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是( )
A.《高干大》 B.《呂梁英雄傳》
C.《新兒女英雄傳》 D.《趕車傳》
29.郭全海這個人物出自于( )
A.《光榮》 B.《暴風驟雨》
C.《荷花淀》 D.《邪不壓正》
30.延安文藝整風后解放區最早出現的、富有代表性的長篇敘事詩是( )
A.《火把》 B.《趕車傳》
C.《王貴與李香香》 D.《漳河水》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關于“五四”時期詩歌創作的說法正確的有( )
A.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寫實主義詩歌代表詩人
B.瞿秋白是象征詩派的詩人
C.郭沫若是創造社浪漫主義詩歌代表詩人
D.冰心、宗白華是“小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
E.馮至被魯迅稱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32.《女神》的思想內容包括( )
A.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
B.強烈的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
C.熾熱的愛國情思
D.青春、愛情的歡唱
E.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否定
33.魯迅前期的雜文集有( )
A.《熱風》 B.《華蓋集》
C.《墳》 D.《南腔北調》
E.《偽自由書》
34.20世紀40年代浪漫主義的作家有( )
A.趙樹理 B.徐訏
C.無名氏 D.路翎
E.錢鐘書
35.錢鐘書長篇小說《圍城》中的人物有( )
A.李梅亭 B.蘇文紈
C.孫嘉柔 D.高松年
E.白流蘇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4分,共8分)
36.《嘗試集》
答:是新文學運動期間第一篇以白話寫成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小說,920年出版,共三編。第一編大多是脫胎于舊詩詞的作品,第二、三編在運用自由詩體和音韻節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嘗試,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作品或詛咒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和舊禮教的虛偽,或表現個性解放和積極進取精神,或歌頌勞工神圣。胡適無疑是第一白話詩人,他的<<嘗試集>>充滿了矛盾,顯示出了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尋找,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37.“文協”
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簡稱,1938年3月成立于武漢,是抗日戰爭期間全國規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發起人包括全國文藝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會推舉老舍為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文協"還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號,對鼓勵作家深入現實生和實際斗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文協"的會刊《抗戰文藝》是貫通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刊物,它對推進抗戰文藝運動促進抗戰文藝創作的繁榮,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8.簡述語絲社對現代散文發展的貢獻。
答: 語絲社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它對中國現代散文 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這是因為:
①《語絲》是以刊登散文為主 的刊物,發表了各種文體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 論性散文、通信、日記、序跋、短評、小雜感等等,特別是小 品、隨筆和雜文刊登最多;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各篇,也是 陸續在《語絲》上發表的。
②《語絲》的撰稿人雖多,但固定的 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魯迅、周作人為最多,魯迅的雜文集 《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中的許 多文章是發表于《語絲》的。林語堂也在《語絲》上發表了許多 文章。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都是現代散文大家,他們拓展了散 文的文體,既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談,無所顧 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繁榮了新文 學的散文創作,對現代散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9.簡述魯迅的《故事新編》中古人形象的現代意義。
答:《故事新編》構筑的藝術世界布滿了迷離與奇幻的色彩,在這個生疏而又怪誕的世界中,現實的荒謬事物擺脫了習以為常的狀態,暴露出內在的荒謬和畸形,一些來自為人們尊崇的顯赫歷史人物消失了長期積淀的莊重神圣,變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這種“古今交融”帶給讀者的是荒誕、虛妄的感覺,導引著人們反思人類與自身的生存命運。在《故事新編》這一奇異的歷史文本中,魯迅從容地玩弄和注視著宇宙古今。他一反對神話、歷史采取崇拜的態度,剝落掉那些歷史人物身上的由歷史文化鍍成的神圣金層,使他們回到世俗化的現實空間中復活。在魯迅深邃的文化眼光的注視下,這些一代又一代被敘述被語言浪漫化地建筑起來的歷史上的英雄、圣人被徹底還原,他們脫離了偽裝,變得黯淡和空無。
40.簡述夏衍話劇《法西斯細菌》的思想內容和俞實夫形象。
答:《法西斯細菌》是夏衍寫于抗戰時期的話劇。它所表達的思想是:在全世界法西斯侵略與戰爭勢力極度猖獗,全世界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勢力浴血苦戰的歷史年代,不問政治的傾向是錯誤的。劇本主人公俞實夫就是一個只管“純科學”研究不問政治的青年科學家。他留學日本,在細菌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對日本侵占東北并不關心。“九一八”事變后還在上海的日本研究所工作??谷諔馉幈l后他由上海逃到香港,仍埋首科學研究不問其他。直到日本侵略軍侵占香港,他的實驗室被搗毀,身心被凌辱,妻子被野蠻對待,好友被槍殺,并得悉日寇在華北用細菌武器殺害同胞,種種現實教訓,才認識到法西斯也是一種細菌,比細菌害人更厲害,“法西斯與科學不兩立,撲滅了法西斯細菌才能進行科學研究”,從而投身到抗戰洪流中去。俞實夫的思想性格及其轉變寫得有層次、真實可信,具有典型意義。妻子靜子(日本人)也寫得很感人。他的朋友趙安濤、秦正義是另兩 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各有其意義并烘托了俞實夫形象。
論述題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4分,共28分)
41.試述巴金的《家》中覺新形象的悲劇性命運。
答: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于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玨共同為三弟準備的盤纏。
42.試述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主要內容和其對新文學發展的意義。
答: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內容: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主持會議并發表講話。這次講話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產階級文學理論及其理論體系的集中體現,其宗旨在于解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根本上提出文藝的方向性問題,即“為什么人”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強調文藝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熟悉工農兵,轉變立足點,為革命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意義:講話總結了五四以后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發展了馬列主義的文藝理論,創造了新穎的民族新風格,使文藝更接近群眾。它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其后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發展的理論綱領和指導方針。
2012年7月全國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試題和答案: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