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自考優勢:
1、湖南大學名校文憑,國家承認,學信網可查,含金量更高;
2、學習過程,全程跟蹤服務。所有課件全部實現視頻教學,輕松搞定考試;
3、學習時間自由安排,不耽誤工作時間,省時,省心,更省力;
4、湖南省畢業人數多,輕松參考,快速拿證!
消息一出,逆向考研現象引起熱議。所謂逆向考研,是指雙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研究生,也有人把雙非高校更寬泛地理解為非原985高校、非原211高校。總之,逆向考研是指學生從較高級別高校考到較低級別高校深造學習的一種現象。那么,為何出現這一現象?逆向考研說明了什么?該如何理性看待這一現象?
【為何出現這一現象】
逆向考研風早在去年就開始刮了。2021年,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官方公布,報考該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來自雙一流高校,僅浙江大學就有96人,此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生。
今年,逆向考研的現象似乎更普遍了,全國各地不少雙非高校都出現了名校生逆流現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22級碩士研究生新生中,來自985院校的有14人,來自211院校的有48人,共占比5.8%。昆明理工大學公布的新生數據顯示,學校2022級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來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四所C9高校。在深圳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生源中,也出現了一大批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學生,來自雙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創歷史新高。
為何會出現這一現象?首先是考研競爭加劇,壓力增大。近年來,考研人數節節攀升,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為341萬,2021年達到377萬,2022年更是飆升至457萬。近幾年,受疫情影響所產生的考研熱、慢就業等觀念,促使越來越多人報考研究生,而一些知名院校的招生計劃并沒大幅擴大,無形中加劇了考研的競爭激烈程度,高校研究生的錄取分數線也隨之水漲船高。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葉璟分析認為,與其報考名校高分落榜,不如報考雙非高校拔得頭籌,成為了一些考生選擇逆向考研的出發點。
其次,部分考生心態發生變化,專業前景、地理位置以及就業機會越來越成為現實選擇。一些雙非院校雖然整體辦學實力比不上雙一流高校,但在某些學科專業上相比并不遜色,專業優先也就成為了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生考研時的首選。葉璟告訴記者: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風景園林專業、香料專業很有優勢,因此不少名校學生愿意報考。除了專業優勢,地理位置、就業機會也成為考生選擇時考量的因素之一。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發展迅速,就業機會多元,不少學生紛紛選擇報考上海高校。上海海事大學有關負責人說。
再次,部分雙一流考生因高分落榜而調劑到雙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比如,近幾年來熱門的計算機、信息工程、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報考人數大幅上升,一些學校的這些專業甚至出現名校調劑生人數甚至超過了報考該校相關專業的第一志愿錄取學生人數。
【莫被名校論綁架】
該如何理性看待逆向考研?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認為,逆向考研引發關注,是因為它挑戰了學生只有‘向上’考研才是正道的教育理念。事實上,只看是否為雙一流建設高校而對一所高校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而對個體學歷身份的歧視更是一種陳舊觀念。客觀上,學生需要綜合考慮個人學術理想、興趣愛好、考研競爭力、學校所在地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來選擇讀研學校及專業,簡單地以向上還是向下考研來做出優劣評價,頗不客觀。逆向考研現象顯示了部分學生考研、讀研的多樣化選擇,這種多樣化選擇的教育格局蘊含了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先進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
逆向考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從挑學校到挑學科的觀念轉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理性的考研本就不應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選擇綜合實力強的大學,接受通識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則選擇辦學實力強的學科、專業,這是更為理性的考研規劃。事實上,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學也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科和專業的辦學實力最強。有些大學綜合排名可能并不高,但它的某一學科、專業的辦學實力,在業內的認可度和影響力甚至超過世界一流大學。樊秀娣認為。
如今,很多雙非高校都在走專而特、專而精、專而優的路線,跟名校的同類學科相比更具競爭力。今年,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的研究生新生中,15%來自雙一流本科院校,這一專業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師資從國外引進,和一些名校不相上下,吸引了不少名校學生報考。上海海事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在研究生培養上聚焦對外經貿特色,多學科協調綜合發展,其中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學雙高原學科報名火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逆向考研現象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必然出現的一種選擇。選擇雙非高校報考研究生,客觀上分離了就讀學校與個人能力之間的關聯,破除了唯名校論。對于已有雙一流身份的高校,相當于多了一次對學生進行過程選擇的機會,顯然對學校的品質提升和增加流動性更有利。對雙非高校無疑也屬利好,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論,促進各種辦學資源更理性地依據專業實際需求而非學校的名氣配置。
考研是人生進路而非退路,逆向考研不過是部分學子選擇了更為理性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未來人生,這并不意味著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