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社會學概論》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03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世界上第一個社會學系在( D )
A.紐約大學 B.牛津大學
C.哥倫比亞大學 D.芝加哥大學
2.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會學教授在上海成立( C ) 19
A.中國社會學社 B.西南社會學會
C.東南社會學會 D.中國社會學會
3.社會唯實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56
A.韋伯 B.馬克思
C.布勞 D.涂爾干(法國)
4.結合關系可以表現為( A ) 64
A.強制關系 B.反感關系
C.競爭關系 D.斗爭關系
5.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被稱為( B ) 67
A.人口資源 B.人力資源
C.人際資源 D.勞動資源
人力資源:指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體現了包含在人體內的生產能力。其是在各種生產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主動要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6.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們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一項功能,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這些文化特質就組成一個( C ) 85
A.文化特性 B.文化功能
C.文化集叢 D.文化模式
7.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叢,融入本文化的過程,被稱為( D ) 97
A.文化排斥 B.文化融合
C.文化傳播 D.文化采借
8.在沖突理論中,達倫多夫提出的理論被稱為( B ) 48
A.階級斗爭理論 B.辯證沖突論
C.功能沖突論 D.結構沖突論
9.人們按照通行的社會行為規范模塑自身行為的過程,被稱為( A ) 111
A.行為社會化 B.規范社會化
C.角色社會化 D.價值社會化
10.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知識結構、價值標準和行為模式的過程,被稱為( C ) 114
A.正向社會化 B.反社會化
C.再社會化 D.繼續社會化
11.實現知識內化與積累,達到社會化目標的根本途徑是( B ) 121
A.社會觀察 B.社會實踐
C.社會規范 D.社會活動
12.常人方法學的創始人是( D ) 134
A.戈夫曼 B.米德
C.庫利 D.加芬克爾
13.家庭、鄰里、伙伴群體都屬于( A ) 156
A.初級群體 B.次級群體
C.參照群體 D.正式群體
14.由父母和多對已婚子女以及孫(外孫)子女組成的家庭,被稱為( C ) 164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聯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5.利益群體的核心關系是( C ) 169
A.群體關系 B.群體規模
C.利益關系 D.群體成員交往
16.人是組織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是具有復雜的個性和多方面的需求,這種觀點來自于( B ) 184
A.科學管理理論 B.人際關系理論
C.權變理論 D.組織行為理論
17.在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中,制度的靈魂是( D ) 203
A.規范要素 B.組織要素
C.設備要素 D.價值要素
18.教育科學制度屬于( )
A.派生制度 B.從屬制度
C.本源制度 D.自發制度
19.規范社會秩序和管理公共事務這兩個方面的功能集中體現于( B ) 213
A.教育制度 B.政治制度
C.宗教制度 D.經濟制度
20.進入20世紀之后,社區研究的一個重大發展,就是開拓了對當代社會的城市社區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學派就是( A )
A.芝加哥學派 B.牛津學派
C.沖突學派 D.功能學派
21.以從事各種非農業生產為謀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人口所構成的異質性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體,被稱為( C )
A.非農社區 B.集鎮社區
C.城市社區 D.小城鎮
22.社區發展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倡導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是在( D ) 240
A.一戰以前 B.一戰以后
C.二戰以前 D.二戰以后
2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階層結構大體分為( A )
A.16個階層 B.17個階層
C.18個階層 D.20個階層
24.美國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提出了一個美國社會中的( B )
A.社會流動模式 B.地位獲得模式
C.社會分層模式 D.社會階級模式
25.個人行為嗜好因不被社會所認可而表現出來的偏差行為,被稱為( C )
A.偏差行動 B.偏差心理
C.偏差習慣 D.偏差文化
26.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規矩的人,在這一假定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偏差行為的解釋是
( B )
A.生理學解釋 B.生物學解釋
C.心理學解釋 D.社會學解釋
27.把違反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視為“病態的”,也就是社會問題,這種觀點是( A )
A.社會病理學 B.社會解組理論
C.價值沖突理論 D.社會建構理論
28.不正當地利用政府和公眾所賦予的權利和權威來為個人或個人所效忠的某個集團謀取利益,這被稱為( C )
A.賄賂 B.不當得利
C.腐敗 D.恐怖主義
29.要認識到社會問題的長期存在和反復性,要有持久戰的意志和毅力,這是社會問題防治的( C )
A.全球性思想 B.全局性思想
C.長期性思想 D.整體性思想
30.就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看,從15世紀末期到18世紀中期屬于( B )
A.增強階段 B.萌芽階段
C.開始階段 D.起飛階段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社會學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有( CD )
A.提供模式 B.反饋信息
C.幫助人們自覺地完成社會化 D.幫助人們合理選擇
E.建立規范
32.文化傳播有一個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把文化傳播分為( ABC ) 97
A.接觸與顯示階段 B.選擇階段
C.采納融合階段 D.沖突階段
E.擴散階段
33.組織的特征表現為( BCDE ) 177
A.具有偶發性 B.具有特定的組織目標
C.具有一定的權威體系 D.組織成員的角色化
E.正式而比較明確的規定
34.據美國學者馬列比和杰克林概括,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別有( CD ) 253(第十一章社會分層)
A.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男性勝于女性
B.在視覺、平衡覺能力方面,女性勝于男性
C.在邏輯思維、數學能力方面,男性較高于女性
D.在觸覺方面,女性比男性敏感,反應更快
E.在記憶和觀察方面,男性較高于女性
35.社會變遷的特點包括( ABCD ) 328
A.必然性 B.前進性
C.非直線式 D.全面性
E.整體性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可持續發展: 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和機會構成危害的發展。P72
37.文化沖突: 是指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相互排斥的傾向和狀態。 P98
38.合作: 就是指在社會互動中,行為者之間為達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標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 P139
39.公共部門: 是指被國家授予公共權力,并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法定服務的政府組織。 P188
40.社會控制(廣義):是指社會組織通過社會規范以及相應的方式和手段,對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進行指導和限制,對各類社會關系加以調節和制約、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和約束的過程。 P291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簡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P45
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該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 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
42.簡述文化的反功能。 P87
43.簡述中國社區發展的原則。 P241
44.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社會分工的思想。 P250
分工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范疇,也只有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的、系統的社會分工理論。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分工理論一直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缺失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一直未被合理的挖掘、開發、重新復位和重新認識。本文簡要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分工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同時指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分工理論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45.簡述社會問題防治的意義。 P319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實現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做法。
47.試述我國社會制度變革與創新的轉型期特征及未來走向。
2011年7月全國自考《社會學概論:00034》試題和答案:預覽 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