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語言學概論》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54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區分“語言”和“言語”的主要目的是( )
A.強調在社會環境中研究語言 B.強調研究言語的個人特色
C.明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D.更好地研究書面語
2.下列關于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言成分的聚合類不限于詞類 B.組合關系僅指前后成分之間的關系
C.組合關系體現為聚合類的線性序列 D.聚合關系是在組合關系中體現出來的
3.下列關于元音與輔音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發輔音聲帶不振動,發元音聲帶振動 B.發輔音開口度較小,發元音開口度大
C.發輔音口腔氣流有阻礙,元音則沒有 D.發輔音口腔肌肉不緊張,元音則緊張
4.下列輔音都是濁輔音的一組是( )
A.[m,l] B.[b,k]
C.[n,t] D.[s,f]
5.下列漢字讀音,聲母、韻頭、韻腹、韻尾俱全的一組是( )
A.張家莊 B.霍閣溝
C.姜皇廟 D.馬驛店
6.下列關于語匯性質特點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語匯具有任意性,沒有任何理據性 B.語匯具有民族性,不會具有普遍性
C.語匯具有活躍性,不會存在穩定性 D.語匯具有開放性,不會呈現封閉性
7.英語“black-board(黑板)”在詞的形成方式上屬于( )
A.直接成詞 B.轉化成詞
C.附加構詞 D.復合構詞
8.下列各項,不屬于單純詞的是( )
A.重疊詞 B.疊音詞
C.連綿詞 D.譯音詞
9.下列關于“語法規則”的概念,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們說話時共同遵循的對語言結構的語感
B.語言學家對語言結構所做出的歸納和說明
C.政府有關部門對語言結構做出的強制規定
D.典范的文學作品中語言結構的表達形式
10.下列各句,通過停頓可以區別歧義的是( )
A.大家準備起來了 B.我們五個人一組
C.反對的是少數人 D.他們要學習文件
11.“你今天怎么來呢?”這句話,如問“來”的方式,重讀形式是( )
A.“你”重讀 B.“今天”重讀
C.“怎么”重讀 D.“來”重讀
12.下列詞語,屬于絕對反義詞的一組是( )
A.快—慢 B.正—反
C.好—壞 D.黑—白
13.下列各句,語義結構屬于復合述謂結構的是( )
A.我去打電話 B.接電話的是他
C.他去比較好 D.他希望你來
14.下列各項,甲和乙之間為預設關系的是( )
A.(甲)他是經理助理——(乙)他不是經理
B.(甲)他的手機壞了——(乙)他有手機
C.(甲)他喜歡看小說——(乙)他喜歡看書
D.(甲)他在讀大學——(乙)他在上大學
l5.漢字構件中跟語音和意義都沒有聯系的是( )
A.音符 B.意符
C.記號 D.獨體字
16.社會的完全分化所導致的語言分化結果是( )
A.地域方言 B.社會方言
C.親屬語言 D.民族共同語
17.克里奧耳語是指( )
A.用于特殊場合的混合語 B.只有口語形式的混合語
C.用于特殊場合的洋涇浜語 D.成為人們母語的洋涇浜語
18.下列對“不可言傳,只能意會”這句話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的思維活動是不可能通過語言來進行的
B.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有時可能會相互脫節
C.不能絕對地說語言是抽象思維的唯一工具
D.高度集中復雜的思維不可能完全憑借語言
19.下列關于中介語現象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中介語到外語學習后期才出現 B.中介語到外語學習后期發展更快
C.中介語無法用于日常交際活動 D.中介語的發展遵循大致相同的規律
20.為計算機處理語言而編寫的詞典是( )
A.語言詞典 B.信息詞典
C.知識詞典 D.百科詞典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下列關于音位的表述,不正確的有( )
A.音位區別意義的作用叫做“辨義功能” B.音位可以從聽感的角度直接切分出來
C.音位的分析和歸納可以跨語言和方言 D.音位可以分為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
E.音位的歸納主要依據語音單位的發音
22.下列成詞方式屬于“逆序成詞”的有( )
A.bicycle→bike B.omnibus→bus
C.beggar→to beg D.blood→bleed
E.瓦特→瓦
23.語法單位的“形成(實現)關系”指( )
A.長度增加,功能改變 B.長度增加,功能不改變
C.長度不增加,功能改變 D.長度不增加,功能不改變
E.與長度和功能無關的其他特性
24.下列關于歧義的表述,正確的有( )
A.歧義指語言片段的多個意義難以劃分清楚
B.歧義以語言符號序列的同形為前提條件
C.語義的模糊性是歧義產生的根本原因
D.詞語的一詞多義也可能造成歧義
E.歧義可通過上下文和情景語境消除
25.下列可用于證明概念和詞語、判斷和句子、推理和復句不完全相等的證據有 ( )
A.語言中的虛詞基本不表示概念 B.多義詞并不表示單一的概念
C.祈使句和疑問句都不表示判斷 D.并列關系的復句不表示推理
E.略去大前提的復句不表示推理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每一名詞解釋都須舉例。
26.元輔音分析法
27.語法形式
28.義項
29.外語教學的聽說法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0.舉例說明同音詞和同形詞的關系。
31.“船來了”這一表述中的“船”,在具體運用中可以指渡輪、帆船、游艇等各種類型的船,但“船”的詞義卻是“水上運輸和交通的工具”。說明其中的道理。
32.舉例說明語言特點對文字特點的影響。
五、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3.考察下列詞語的讀音,根據語流音變的類型將其分別填入A、B、C、D四項中:
①分[f?n]+配[p‘ei]→分配[f?m p‘ei]
②喇[lA]+叭[pA]→喇叭[1A b?]
③豆[t?u]+腐[fu]→豆腐[t?uf]
④慢[man]+慢兒[mar]→慢慢兒[mai mar]
⑤look[luk](看)+ed[d](動詞過去時)→looked[lukt]
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
A.同化:_________
B.異化:_________
C.弱化:_________
D.脫落:_________
34.試將下面給出的詞組按照(A)體詞詞組、謂詞詞組,(B)向心詞組、離心詞組,(C)基本詞組、特殊詞組三個標準進行分類,分別將詞組前面的序號填入各項中:
①學習漢語 ②漢語學習 ③學習漢語的 ④漢語的學習
⑤漢語學習過 ⑥學習的是漢語 ⑦對漢語學習(有興趣)
(A1)體詞詞組:_________(A2)謂詞詞組:_________
(B1)向心詞組:_________(B2)離心詞組:_________
(C1)基本詞組:_________(C2)特殊詞組:_________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5.結合實例說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及其對語言符號的強制性、可變性的影響。
36.談談什么是“語言轉用”以及語言轉用的條件和過程。
2010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語言學概論試題答案及評分參考
(課程代碼 0054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01-05:CBCAC
06-10:DDACB
11-15:CBABC
16-20:CDADB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1、BCE 22、ABCE 23、AC 24、BDE 25、ABCD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6、
(1)元輔音分析法是以元輔音為基本分析單位的一種音節結構分析方法。
(2)音節結構可氛圍V、C-V、V-C、C-V-C等四種不同結構類型。例如,漢語普通話中的[i](一)、[t‘i](題)、[an](安)、[t‘an](談)等四個音節分別屬于這四種基本類型。
【評分參考】(1)2分;(2)2分,其中答出要點1分,舉例正確1分。
27、
(1)語法形式就是能體現語法意義的形式。
(2)表示某一類語法意義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詞類形式、組合形式、虛詞形式,就是語法形式。
(3)語法形式不是個別的語音形式和詞語形式,但能產生某一類意義或有共同作用的語音表現形式或詞形變化形式也是語法形式。
【評分參考】(1)(2)(3)各1分,舉例正確1分,(2)(3)中有一處舉例即可。
28、
(1)義項是詞典釋義的最小單位,一個詞有幾個義項,是根據詞所反映的對象的多少確定的。例如,“涼”既可以表示“溫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兩個義項。
(2)一個詞的幾個義項之間應該有可以感覺得到的聯系,否則這些不同的義項就只能屬于不同的詞。例如,“花錢”的“花”與“鮮花”的“花”意思不同,且無關聯,因此不是同一個詞的兩個義項。
【評分參考】(1)(2)各2分,其中答出要點1分,舉例正確1分。
29、
(1)聽說法是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刺激——反應” 學說影響二產生的外語教學法。
(2)聽說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語教學,不大進行語言對比,一般也不講語法規則。
(3)這種教學法在讀寫能力和語言分析能力的培養方面較弱。
(4)例如,特別注重口語聽說訓練和句型練習的談話類教材,就是聽說法的一種具體運用。
【評分參考】(1)(2)(3)(4)各1分。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0、
(1)語音相同而意義沒有任何聯系的詞叫作同音詞,詞形相同的詞叫做同形詞。
(2)同音同形,既是同音詞,也是同形詞。例如普通話“(一朵)花”和“花(錢)”。
(3)音同形不同,只是同音詞,不是同形詞。例如英語的“right(正確)”和“write(寫)”。
(4)形同音不同,只是同形詞,不是同音詞。例如普通話的“好hǎo”和“好hào”。
【評分參考】(1)(2)(3)(4)答出要點各1分,舉例正確各1分。(兩處舉例即可)
31、
(1)詞義是從詞語的各種用例中概括出來的共同的、一般的、穩定的意義。“船”的詞義“水上運輸和交通的工具”,是渡輪、帆船、游艇等各種類型的船共同具有的特征,也是“船”這個詞在具體用例中賅括出來的共同意義。
(2)在平常的交際活動中,人們談論的對象往往是個別的、具體的。在特定的語境下,人們可以用表達概括意義的詞語來指稱個別的對象,如“船來了”中的“船”在具體語境下可以指輪渡、帆船、游艇等,離開特定的語境,其所指對象就難以確定了。
(3)現實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千差萬別,正是由于詞義是概括的,人們才可能用有限的詞語去指稱它們。
【評分參考】(1)(2)(3)各2分。
32、
(1)語言的特點對文字的特點有一定影響,特別是選擇什么樣的語言單位作為字符代表的對象,與語言的特征是分不開的。例如,古希臘人在借用腓尼基字母書寫自己語言的過程中,在原有輔音字母的基礎上,對某些字母加以變化來表示元音,從而創制了既表示輔音又表示元音的音位文字。
(2)語言的特點對文字的特點的影響不能絕對化,因為同一類型的語言采用不同類型的文字系統以及同一語言在不同歷史時期采用不同類型的文字系統的實例并不少見。例如,1928年土耳其政府下令廢棄原來使用的阿拉伯字母,改用拉丁字母。
【評分參考】(1)(2)各3分,其中解釋正確各2分,舉例正確各1分。
五、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3、
A同化 ①⑤⑥
B異化 ④
C弱化 ②
D脫落 ③
【評分參考】①②③④⑤⑥每填對一個1分。
34、
(A1)體詞詞組 ②③④ (A2)謂詞詞組 ①⑤⑥⑦
(B1)向心詞組 ①②③④ (B2)離心詞組 ③⑤⑥⑦
(C1)基本詞組 ①②④⑤⑥ (C2)特殊詞組 ③⑦
【評分參考】答對一組1分。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5、
(1)語言符號的語言形式和所表示的意義之間的聯系是約定俗成的,其間沒有必然的理據關系。漢語的“書”叫shū,英語的“書”叫book,這沒有什么理據可講。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只是就單純的初始符號而言的,復合符號是由單純的初始符號人為地根據一定的規律組合而成的,所以原則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的。“凳”為什么叫“凳”,沒有什么道理可講,因為這是一個單純的初始語言符號;可是“長凳”為什么叫“長凳”就不完全是任意的。
(2)任意性決定語言符號具有強制性。語言符號是全社會約定俗成的,個人是無法隨意改變的。社會的約定俗成決定語言符號對使用者而言必然具有強制性。如果個人可以任意改變語言,互相就聽不懂了,語言也就根本上喪失了交際工具的作用。例如,漢語“人”“車”“我”等基本詞的音義結合,社會約定俗成之后,是不能朝令夕改,由個人隨意變更的。
(3)任意性決定語言符號具有可變性。正因為語言符號是社會約定俗成的,音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音與義之間是可以變化的。例如漢語的“臉”原指兩頰的上部,后來指整個面部,人的臉沒有變,語言符號的音義聯系卻發生了變化。如果沒有任意性,這樣的變化就不會發生。
【評分參考】(1)(2)(3)各4分,其中答出要點各3分,舉例正確各1分。
36、
(1)“語言轉用”的定義:
①“語言轉用”指的是一個民族的全體或部分成員放棄使用本民族語言而換用另一民族語言。
②語言轉用是幾種不同的語言統一為一種語言的主要方式。
(2)“語言轉用”的條件:
①語言轉用與民族的融合密切相關。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征服者往往強迫被征服民族放棄本民族的語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語言,但民族融合也可以不依靠強迫的手段二發生,伴隨著這種民族的融合過程,語言的轉用也可以自然地發生。
②同數量占優勢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區,形成雜居局面,并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密切的聯系,只有在這種條件下,語言轉用才可能發生。
③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哪一種語言能夠替代其他語言而成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際工具,主要取決于語言使用者在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上的優勢,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并不是決定因素。
(3)“語言轉用”的過程:
語言轉用是一個從單語到雙語,再由雙語到新的單語的過程,一般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語言轉用必然要經過一個雙語階段,沒有這個階段,語言轉用就不可能實現。
【評分參考】(1)4分,其中①②各2分;(2)6分,其中①②③各2分;(3)2分。
2010年10月全國自考《語言學概論:00541》試題和答案: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