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刑法學》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24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刑法現實與可能發揮的作用被稱為( A )1-5
A.刑法的機能 B.刑法的目的
C.刑法的任務 D.刑法的效果
2.我國的刑法體系是指( D )1-6
A.刑法的組成 B.刑法典的組成
C.刑罰方法的組成體系 D.刑法典的組成和結構
3.下列各項不屬于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內容的是( C )2-25
A.刑罰與罪質相適應 B.刑罰與犯罪情節相適應
C.刑罰與犯罪人的身體情況相適應 D.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4.不屬于犯罪構成共同要件的是( C )5-47
A.犯罪客體 B.犯罪主體
C.犯罪時間 D.犯罪主觀要件
5.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 C )5-50
A.社會關系 B.具體的物
C.法益 D.具體的人
6.正當防衛時,現實的不法侵害( A )6-89
A.必須是人實施的不法侵害
B.只能是作為的不法侵害
C.不能是自招的不法侵害
D.只能是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的不法侵害
7.我國刑法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 D )7-112
A.從輕處罰 B.從重處罰
C.減輕處罰 D.免除處罰
8.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刑罰權的內容的是( D )10-145
A.制刑權 B.求刑權
C.行刑權 D.教育改造權
9.我國刑法規定的沒收財產是( D )11-163
A.將犯罪人的犯罪所得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
B.將犯罪人犯罪所得的一部分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
C.將犯罪人所有的及其犯罪所得的財產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
D.將犯罪人所有財產的一部或者全部強制無償地收歸國有
10.依照我國刑法規定,對于從犯應當( C )8-125
A.減輕處罰 B.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免除處罰
11.我國刑法規定的投敵叛變罪的主體是( A )16-223
A.中國公民 B.司法工作人員
C.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D.國家工作人員
12.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丟失槍支不報罪的主體是( C )17-246
A.司法工作人員 B.軍人和警察
C.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 D.依法配置槍支的人員
13.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主觀方面是( B )18-270
A.故意,且具有謀利的目的 B.故意,且具有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
C.故意,且具有謀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D.故意,無需謀利的目的
14.我國刑法規定,組織乞討罪的行為對象是( B )19-354
A.他人 B.殘疾人、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
C.殘疾人、兒童 D.殘疾人、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
15.以虛假、冒用的身份證件辦理入網手續并使用移動電話,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的行為,構成( D )20-391
A.盜竊罪 B.合同詐騙罪
C.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 D.詐騙罪
16.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招搖撞騙罪的行為人冒充的對象只能是( A )21-407
A.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B.國家工作人員
C.領導 D.國家工作人員和人大代表
17.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非法行醫罪主體是( C )21-450
A.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 B.一般主體,且只限于自然人
C.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 D.非法從事醫療活動的人
18.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與妨害公務罪區別的關鍵在于( A )22-477
A.犯罪對象不同 B.犯罪手段不同
C.犯罪主體不同 D.罪過形式不同
19.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私分罰沒財物罪的主體是( C )23-491
A.一般主體 B.國家機關
C.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 D.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
20.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徇私枉法罪的主體是( B )24-508
A.法官 B.司法工作人員
C.法官、檢察官 D.一般主體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論理解釋包括( ABCE )1-10
A.擴大解釋 B.反對解釋
C.歷史解釋 D.文理解釋
E.當然解釋
22.屬于真正身份犯的包括( ABE )4-43
A.貪污罪 B.偽證罪
C.包庇罪 D.妨害公務罪
E.報復陷害罪
23.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包括( ABC )5-78
A.對象錯誤 B.打擊錯誤
C.因果關系錯誤 D.法律認識錯誤
E.違法性認識錯誤
24.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分為( ABCE )11-162
A.對于被判處死刑或者無期徒刑的罪犯,應當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B.在死刑緩期執行或者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時,應將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改為3年
以上10年以下
C.對于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為1年以上5年以下
D.對于獨立適用剝奪政治權利的,其期限為6個月以上3年以下
E.判處管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期限與管制的期限相等
25.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與強奸罪的區別表現在( ABC )19-338
A.犯罪客觀方面不同 B.主體不完全相同
C.主觀故意內容不同 D.罪過形式不同
E.手段不同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6.罪刑法定原則2-13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7.隔隙犯4-42
隔隙犯是指在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的、場所的間隔的犯罪。
28.拘役11-154
拘役是短期剝奪犯罪人自由,就近實行勞動的刑罰方法。
29.誣告陷害罪19-346
誣告陷害罪,是指故意捏造犯罪事實,向國家機關或有關單位告發,意圖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節嚴重的行為。
四、判斷說明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判斷下列各題正誤,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打“√”,錯誤的打“×”,并說明其正確或錯誤的理由。
30.甲意圖殺害乙而向乙的水杯中投毒,當乙出現中毒癥狀后,甲擔心事發而將乙送到醫院搶救。事后查明,甲投放的毒藥不足以導致乙死亡。在本案中,由于“甲送乙到醫院搶救”與“乙沒有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特征,因此,甲的殺人行為成立犯罪未遂。( × )7-110
理由: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結果發生,而且結果沒有發生,即使行為本身偶然未能導致結果發生,或者客觀上完全由于他人行為防止了結果發生的,也成立犯罪中止。
31.依法被關押的人員脫逃的行為,構成脫逃罪。( × )21-437
理由:脫逃罪,是指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父脫逃的行為。其主體是依法被關押的罪犯(已決犯)、被告人與犯罪嫌疑人
32.我國刑法規定,對審判時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但可以適用死緩。( × )11-158
理由:不得對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適用死刑(《刑法》第49條)。這里的不適用死刑,既包括不適用死刑立即執行,也包括不適用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33.自焚行為不能構成放火罪。( × )17-228
理由:自焚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成立放火罪燃燒財物時,不管財物是他人所有還是自己所有,只要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就屬于放火罪:燃燒他人財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能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燃燒自己財物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不構成犯罪。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4.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的含義及二者之間的關系。4-39;4-40
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的侵犯性。
當某種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時,該行為就具有刑事違法性。
關系: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是統一的。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可以說,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實質(實質的違法性);違反成文刑法,是形式的違法性。而形式的違法性與實質的違法性是統一的。
35.一般累犯的成立條件有哪些?12-177
(1)前罪與后罪都必須是故意犯罪,如果前后兩罪或者其中一罪是過失犯罪,就不成立累犯。
(2)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后罪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
(3)后罪發生的時間,必須在前罪所判處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內。
36.交通肇事罪的主要法律特征是什么?17-248
(1)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2)主體是從事交通運輸的人員及其他人員。
(3)主觀上只能是過失,即應當預見自己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的行為可能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
六、論述題(本大題l4分)
37.試述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的種類與處理原則。5-80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于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
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前者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作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不同的法益,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后者是指,由于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構成。
處理原則:
(1)一般認為,不同犯罪構成之間的錯誤原則上排除故意的成立或者僅成立故意犯罪未遂。
(2)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
七、案例分析題(本大題l0分)
38.閱讀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張某,男,4l歲,系瓜農。張某因其所種的西瓜被盜嚴重,遂在瓜地周圍拉上鐵絲,并接通電源。其妻子見狀便阻止道:“這樣會電死人的,趕快拆掉。”張某說:“我又不是要電死好人,是防盜,偷西瓜的人死了活該。”第二天下午,三個小學生放學后追逐蝴蝶而進入西瓜地,誤觸到通電的電線,均搶救無效死亡。張某得知情況后,即到當地派出所投案,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為防盜私拉電線的情況。
對張某的行為應如何定罪量刑?并說明理由。12-178;17-231
張某私拉電網的行為已經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鑒于他得知情況后,即到當地派出所投案,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為防盜私拉電線的情況,已構成自首,可以從輕、減輕處罰。
理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決水、爆炸、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張某私拉電網的行為已經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且造成觸電者死亡。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張某得知情況后,即到當地派出所投案,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為防盜私拉電線的情況,符合自首的成立要件。《刑法》第67條第1款后段規定:“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010年7月全國自考《刑法學:00245》試題和答案:預覽 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