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9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學界把一些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稱為( A )緒論-6
A.文化內涵 B.文化現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產品
2.下列各項中屬于文化思潮的是( D )緒論-8
A.生產領域中的行業禁忌 B.中國戲曲的程式化動作
C.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 D.清代的考據學
3.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屬于中國氣候變遷中的寒暖交錯期。這個寒暖交錯期上起西周,下迄( D )1-17
A.秦末 B.兩漢
C.唐末 D.明初
4.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的大勢是文化中心與經濟中心( C )1-21
A.從東南向西北逐漸移動 B.從西到東逐漸移動
C.從西北向東南逐漸移動 D.從東到西逐漸移動
5.在《史記》一書中,較為全面描繪秦漢時期各地區域文化特色的是( C )1-26
A.《滑稽列傳》 B.《秦始皇本紀》
C.《貨殖列傳》 D.《游俠列傳》
6.周人的“賤業”概念指的是( D )2-44
A.農業 B.牧業
C.手工業 D.商業
7.中國古代普遍使用鐵器是在( C )3-116
A.夏代 B.商周時期
C.春秋戰國時期 D.秦漢時期
8.在我國手工行業傳說中,發明了指南車和樂器的人是( A )3-121
A.黃帝 B.伏羲
C.后稷 D.魯班
9.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當時與醫學有關的“方技”包括“醫經”、“經方”、“神仙”和(B )3-154
A.“本草” B.“房中”
C.“難經” D.“四診”
10.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鮮明特點是( A )4-159
A.倫理政治 B.強權政治
C.議會政治 D.民主政治
11.君主專制制度脫胎于原始社會( C )4-162
A.前期的禪讓制 B.前期的母權制
C.后期的父權制 D.后期的禪讓制
12.科舉考試以考試為主要標準,其考試的主要形式是( B )4-171
A.口試 B.策問
C.筆試 D.殿試
13.風、云、雷、雨神的祭祀,屬于古代的( A )4-192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
C.人神祭祀 D.四時祭祀
14.倫理道德、教育思想、審美意識等方面屬于( D )5-213
A.物質文化 B.生產生活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5.《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體現出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 A )5-213
A.整體思維 B.類比思維
C.辯證思維 D.抽象思維
16.在中國傳統哲學“知行觀”中,主張“行先知后”說的思想家是( B )5-231
A.荀子 B.王夫之
C.程頤 D.王陽明
17.葛洪是道教丹鼎一系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是( C )5-238
A.《正一經》 B.《千金要方》
C.《抱樸子》 D.《效驗方》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體現的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是( B )5-250
A.仁愛孝悌 B.重義輕利
C.謙和禮讓 D.真誠有信
19.提出“文以載道”這一藝術命題的宋代文學家是( D )5-279
A.王安石 B.司馬光
C.歐陽修 D.周敦頤
20.朝鮮語、日語、越南語深受漢語的影響,被稱為( B )6-298
A.域外漢語 B.域外方言
C.域外漢字 D.域外文字
21.日本仿照漢字創造的文字叫做( A )6-298
A.假名 B.諺文
C.字喃 D.漢字
22.在近代肯定漢字作用,提出漢字與拼音文字優劣互補主張的人是( D )6-309
A.吳稚暉 B.錢玄同
C.魯迅 D.章炳麟
23.《說文解字》的作者是( B )6-311
A.張衡 B.許慎
C.蔡邕 D.班固
24.提出“文明沖突論”的是( C )7-344
A.華盛頓 B.克林頓
C.亨廷頓 D.彌爾頓
25.早在明末就提出“會通中西”觀點的思想家是( C )7-354
A.王征 B.李之藻
C.徐光啟 D.焦循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中國文化又稱( ACD )緒論-9
A.中華文化 B.漢文化
C.華夏文化 D.炎黃文化
E.民族文化
27.桐城人以文章揚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CD )1-25
A.黃宗羲 B.戴震
C.方苞 D.姚鼐
E.章學誠
28.墨家的“兼愛”就是( AE )2-48
A.“兼相愛,交相利” B.“仁者,愛人也”
C.“道法自然” D.“尚公義”
E.不分差等,不分親疏遠近地互愛互利
29.唐代是一個宗教文化的時代,就信眾而言,廣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和(BCE)2-78
A.天主教 B.景教
C.襖教 D.黃教
E.摩尼教
30.反映唐代農政思想的重要文獻有( AD )3-111
A.《開元占經》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四時纂要》
E.《四民月令》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文化觀念 緒論-8
答:
文化觀念是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現的意識形態。
32.玄學2-67
答:
(1)玄學是老、莊哲學在魏晉時期的新發展;
(2)玄學之風的一個重要現象是“清談”,清談是士流交際中的風雅;
(3)玄學貴無尚虛的準確含義不是否定現實,而是超越現實。
33.本草之學3-155
答:
(1)西漢時期,當時出現了“本草”一詞,將藥學當做一個醫學分支,從這時起,藥學才具有獨立的地位。所以中國古代的藥學,又稱“本草”之學;
(2)本草之學的內容為記述各種藥物的名稱、性狀、功能、主治、產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識。
(3)在較晚出現的本草學著作中,還附載了許多配合應用的范例,稱為“本草附方”。
34.五禮制度4-190
答:
(1)五禮制度分為吉、兇、賓、軍、嘉五種;
(2)五禮大約定制于周代,其后歷代王朝無不依照五禮體系制訂國家重大儀式。
35.儒學文化圈7-343
答:
(1)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迅速崛起,引起世界矚目。
(2) “儒學文化圈”范圍,歷史上在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政治倫理、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無不深受中國本土儒家文化的影響,臺灣、香港更是中國的領土。
(3)對于家庭和社會穩定的重視,勤勞、紀律、節儉的規范,注重社會福利與保障等等,歸結于儒家文明的轉型與儒家傳統的影響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文化被劃分成哪兩個層次?兩個層次的區別是什么?緒論-9
答:
(1)兩個文化層面指上層文化與底層文化。
(2)上層文化指宮廷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3)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于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4)兩個文化層面就其來源,都是原始文化的傳承,它們雖在后代有所分化,產生了差異
甚至對立,但深究其內在的精神又相互關聯、互相補充。
37.統一是中國自古以來占主導傾向的追求,其表現有哪些?1-20
答:
分裂與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占主導傾向的追求。這樣的追求來源于廣大地域上人群的遷移及人群間許久以來的相互交流。
(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確記載,到西周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
(2)大體從商朝開始,王朝就已按著距離的遠近,對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對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雖不強迫他們服從自己,但要求他們承認自己的合法。
(3)以后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以邊遠的四裔民族的“來朝”為榮耀。“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統一。
盡管中國歷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數,時間也不算短,但追求統一始終是政治觀念中的基調,也是歷史的基本傾向。
38.簡述以工補農、以商求富觀念的文化價值。3-124
答:
(1)促成了城市的出現;
(2)發展了市民文化;
(3)打破了小農經濟的視野,引進了城市的信息,同時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帶到全國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39.簡述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4-180
答:
(1)以儒家倫理學說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
(2)貫穿“德主刑輔”、“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為主,德刑并用是統治者所倡導的統治方法;
(3)通過引經斷獄、引經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經典法典化。
40.簡述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地位。6-298
答:
(1)漢字記載了先進的文明成果,周邊國家通過學習漢字漢語而使自己文化進步;
(2)對日本、韓國、朝鮮的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觀念、文學藝術趣味、風俗習尚等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彤成東方文化的許多共同特點;
(3)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學習和研究漢字漢語漢文化的熱潮。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天人合一”觀念對中國文化的影響。5-227
答:
(1)造成了中國文化中整體系統的、辯證發展的思維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諧社會的理想主義傾向。
(3)造成“誠明合能”的人生修養哲學,推動人們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實現人格、品德的完善。
(4)“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過分強調整體聯系與統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論證,致使我們沒有能經過近代的實驗科學而進入現代科學。
(5)過分強調社會的和諧與統一,而使封建社會長期停滯,資本主義萌芽生長緩慢,在一個長時期內民族心理自視過高而缺乏進取精神。
42.試述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道路。7-357
答: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1997年)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作了這樣的表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楚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社會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2009年01月全國自考《中國文化概論:00321》試題和答案:免費下載(word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