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11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和答案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原始巫術、行業禁忌等等,都屬于( C )緒論-7
A.文化現象 B.文化產品
C.文化事象 D.文化觀念
2.在中國境內,地勢最高的是青藏高原,號稱( B )1-14
A.“世界高原” B.“世界屋脊”
C.“高原世界” D.“屋脊世界”
3.從氣候變遷的角度講,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C )1-18
A.第一個寒冷期 B.第二個寒冷期
C.第三個寒冷期 D.第四個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 D )1-28
A.歸宿 B.過程
C.發展 D.資源
5.中國文化的創始與奠基,指的是從遠古至先秦這一漫長時期中的( C )2-34
A.文化內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經歷 D.文化結果
6.《殷墟卜辭綜述》的作者是( C )2-41
A.郭沫若 B.于省吾
C.陳夢家 D.徐中舒
7.西晉敗亡的直接原因是( C )2-63
A.三藩之亂 B.永嘉之亂
C.八王之亂 D.五胡之亂
8.下列選項中,屬于上層文化農政思想的核心的是( B )3-111
A.天象觀 B.勤農觀
C.占驗觀 D.地利觀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 C )3-153
A.蒙古族 B.匈奴族
C.漢族 D.高車族
10.下列醫學文獻中,以醫學理論為主的是( A )3-155
A.《素問》 B.《靈樞》
C.《難經》 D.《傷寒雜病論》
11.造紙術的發明者傳說是東漢時期的( D )3-157
A.張衡 B.畢昇
C.祖沖之 D.蔡倫
12.在中國古代社會,出現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 B )4-160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3.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發生重大變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權形式解決集權體制內的權力分配問題是在( C )4-166
A.秦代 B.漢代
C.隋唐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負責監察事務的是( D )4-166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5.宗教信仰、思維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屬于( C )5-213
A.物質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生產生活文化
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對辯證思維作了大量簡明而深刻論述的是( A )5-219
A.《孫子》 B.《尚書》
C.《春秋》 D.《詩經》
17.在傳統倫理道德規范方面,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為眾德之首的是( B )5-247
A.孝 B.仁
C.義 D.禮
18.關于中國古代教育的總體目標,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C )5-257
A.《論語》 B.《孟子》
C.《禮記•大學》 D.《荀子•勸學》
19.中國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顯著特點是( B )5-275
A.木結構 B.左右對稱
C.講究裝飾 D.廊柱結構
20.“六經”中在戰國時代就已失傳的是( B )6-290
A.《書》 B.《樂》
C.《禮》 D.《易》
21.下列語系中,不屬于中國五大語系的是( B )6-291
A.漢藏語系 B.蒙古語系
C.阿爾泰語系 D.南島語系
22.利用語言進行趨吉避兇,反映了人們對語言的( B )6-300
A.禁忌 B.崇拜
C.恐懼 D.避諱
23.就文化交匯的典型性與影響的深遠性而言,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最主要有( A )7-328
A.兩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24.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來華的年份是( B )7-333
A.1482年 B.1582年
C.1682年 D.1782年
25.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B )7-342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雜家思想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構成有( AE )1-16
A.江漢平原 B.成都平原
C.華北平原 D.東北平原
E.長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運河西以洛陽為中心,偏向東北一支和偏向東南一支的包括( AB )1-31
A.永濟渠 B.通濟渠
C.廣濟河 D.惠民河
E.金水河
28.兩漢時期選官方式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方法有( BCE )2-56
A.孝廉 B.征辟
C.考試 D.舉人
E.察舉
29.下列選項中,屬于自然范圍內的服飾文化標志的有( ABDE )3-137
A.環境標志 B.等級標志
C.性別標志 D.年齡標志
E.體型標志
30.下列選項中,屬精神文化的有( ABCDE )5-213
A.藝術 B.政治
C.道德 D.風俗習慣
E.宗教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文化事象 緒論-7
答:
當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復出現時,其中就含有規律性,成為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
32.九流十家 2-45
答:
百家爭鳴中的思想流派,據漢代人的總結,有所謂“九流十家”之說。
33.血緣九族制 3-144
答:
(1)以本人為基準,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為九族。
(2)九族是傳統中國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
34.家天下4-168
答:
(1)家天下的家族統治在中國傳衍了兩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興與衰亡。
(2)秦始皇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對宗法血緣關系進行強力破壞,但是他并沒有擺脫宗法關系的控制,他自命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孫世代傳襲皇位。
35.中庸 5-229
答:
(1)“中庸”這一價值原則是由孔子提出來的;
(2)“中庸”的含義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為什么說華北平原是中國文化的又一搖籃?1-16
答:
(1)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發達的農業,是漢民族的聚集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是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
(2)華北平原直接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是古代重要的農業區,唐宋以后,還是中國的經濟中心。
(3)這一帶是秦漢時“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后來還有侯、俚、僚等族,隨著民族的融合,也大體都消失了。
37.簡述敬順昊天的宗教現實功能。2-38
答:
(1)敬順昊天的宗教的現實功用是“敬授民時”,它關系著農耕大事,這正是黃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
(2)五帝時期的歷史,實際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發達。
(3)五帝時代的歷史線索,是文化帶動著中華民族的最初凝聚。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3-140
答:
(1)交通設施的習俗傳承. 最初的交通設施是陸路,它是人類沿著狩獵、采集的固定路線
開辟的;
(2)運輸工具的習俗傳承。早期的運輸工具以挑擔為主;
(3)交通行旅行業的習俗傳承。 由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日趨繁榮,我國傳統的交通行旅行業分工也越來越細。
39.簡述古代關于天人關系的幾種觀點。5-225
答:
(1)“天人合一”,是由宋代的張載提出的;
(2)“天人交勝”,使天人關系學說有了新的發展;
(3)“天人之分”,是戰國時代的茍子在他的《天論》篇申提出來的。
40.簡述中國人的漢字觀念。6-306
答:
(1)漢字崇拜,大概從漢字作為一個系統初步形成之日起,我們的祖先就給它涂上了一層神秘的、尊嚴的色彩,并且長期以來一直被作為崇拜的對象。
(2)漢字否定,對漢字的否定主要是從近代開始的;
(3)對漢字的多維思考,在對漢字的極端崇拜和極端否定中,總有一少部分人在冷靜地思考,只是他們的聲音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兩漢經學的歷史、文化功能。2-59
答:
(1)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公元13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議,罷黜黃老百家之言,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2) 尊儒術、興太平首先產生結果的是在文學方面。有《詩》三百經學的開啟,有兩漢社會對歌唱的熱愛,再加上文人的參加,詩詞大國就養成了。
(3)經學與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是受“堯舜禪讓”影響的結果,但其失敗則其是經學的失敗,也是只重《周禮》而脫離現實的結果。
42.試述科舉制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4-170
答:
(1)科舉制培育與維系了傳統文化,科舉制對傳統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過價值導向來影響精神文,化的方向,通過建立文官制度來保證士大夫的身份地位,從而使儒家倫理文化有了穩定的傳人。
(2)科舉制作為建立文官體制的前提,在中國古代曾經是一個公平合理、枳極有效的選官制度,它在維系民族傳統文化、保證中國統一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歷史作用。
(3)科舉制在中國古代曾經是一先進的選官制度,它為中國文官體制的建立與維持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1年01月全國自考《中國文化概論:00321》試題和答案:免費下載(word文檔)